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招生信息 >
内容详情

来自阿尔卑斯山的男神——公关招生系列报道之王烨老师专访

发布时间:2022-06-26 00:38:46 浏览次数:

老师介绍——王烨老师

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关系学院讲师  

主讲课程:

传播学、新媒体概论、新媒体与社会、消费者行为学、公关写作等。

教育经历:

新闻学学士:广东财经大学(2003.9-2007.6 )

传播学硕士:阿尔卑斯大学(2008.9-2011.6 )

传播学博士:暨南大学(2017.9-今 )


获奖荣誉:

  1、《新媒体新技术助力现代节庆的变革与提升--来自法国里昂灯节的启示》系列论文三篇获得“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颁发。

  2、在新华社发表的新闻评论《以德服人,“汉语热”提升中国软实力》获2005年度“广东省侨务新闻奖三等奖”,由广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颁发。

  在许多人眼中,深耕业界多年的王烨老师对于同学们的学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习惯性用业界标准来要求学生。而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他走向新闻传播这条路实属是他的无心之举。


01 本科生涯——崭露头角

  2003年的九月,一位从七百公里外的江西而来的青年站在广州市海珠区仑头路21号的门口,他是广东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在这里王烨老师开始了自己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涯。

  “因为数学基础太差,基本与管理和金融无缘,纯文科的好专业就更少,第一志愿选择的是法律,第二志愿才填了新闻学,分数不到位就录到第二志愿了。专业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决不可草率决定,应该慎重规划。”王烨老师如此回忆道。大学生涯很快进入正轨,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王烨老师加入院刊编辑部,一直做到大三下学期,从普通的助理到编辑,最后做到主编,全面统筹院内宣传工作和院刊出版工作。

  然而,小打小闹的校内宣传显然没有满足王烨老师的胃口,在大二暑假,他获得了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实习的机会,这份宝贵的经验让他受益匪浅。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王烨老师独立完成的一篇侨务线新闻通讯一举获得了广东省侨务新闻奖,甚至连他的指导老师都难以置信,“一个大二的学生居然拿到了这种级别的奖项。”

1.广东侨务新闻奖


  本科的学习就要结束了,留在国内考研?但是英语和政治的教条让生性自由奔放的王烨老师感到不适。留学英美?日渐紧张的留学竞争趋势、雅思托福较高的英语要求以及昂贵的留学成本都成为了王烨老师不得不去考虑的因素。权衡利弊之下,福利制度更好、语言考试门槛更低的法国成为了王烨老师的下一站。在国内学习了八百多个课时的法语学习后,他乘上了飞往法国的飞机。


02 留学法国——得失有常

2.格勒诺布尔

3.初到格诺布尔

     来到了法国,他感受到了与国内完全不一样的学术风格和学术体系。国内的本科传播学教育与美国的经验功能学派一脉相承,所有学术是在默认体制正确的情况下,通过定量分析、经验收集、总结规律等方法解决现有体制下出现的传播问题的,更多的是一种功利化的取向。

  然而欧洲的传播学学术秉承古典的批判传统,与美国的情况截然不同,每个地区的传播学学术立场与该地的政治意向、党派立场息息相关。而王烨老师留下的城市——司汤达的故乡格勒诺布尔市所在的大区政治风向较为偏左,对于政府以及社会的现状更多持有批判与改革态度。受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学术背景影响,王烨老师研究生时期接受的学术立场更多地是一种对于社会的思辨,有着更强的哲学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从现象到本质,从本质到理论的一个过程,而法国的教育恰恰相反,教授们不会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而是从一开始便搭建理论框架和抽象的理念体系。这一激烈的学术转变一时间让他难以适从,但也正是如此在法国的学习激发着王烨老师不断地启发自我,“学校带给我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当时学习到的这套体系,可能需要一辈子去不断地解读,通过自己的阅历去不断填充和领悟。因为新闻传播学归根结底是研究真实社会而不是空头理论,只有深入扎根现实才能真正让学术观点发挥作用。”

4.阿尔卑斯大学主楼

5.司汤达楼上公共课的地方

6.学习的时候要大量文献中法参照,还要查词典


  留学的三年间王烨老师练就了独自生活的几乎所有本领,上到修灯泡,下到通水道,买菜做饭洗衣缝补更是基本技能。他在法国的这段生活经历也受到了法国人生活习惯的感染,自此开始,他喜欢规律稳定的生活节奏、自由自主生活态度、极简朴素的生活方式。

  离开合租的套房后,王烨老师在市中心的一处古老的欧式洋房中租住了一间套房,窗外便是静静流淌的伊泽尔河,阿尔卑斯山隔河相望,抬眼便能看见山上一年四季的壮美景致。刚进来时这座老旧的小破屋家徒四壁。简单购置一床、一柜、一桌后,他继续着自己清苦的留学生涯。

7.窗外的伊泽尔河和阿尔卑斯山

  然而 “虽然法国推崇多元文化,但是毕竟不是北美那种移民国家,有着巨大的主流文化和政治优越感,对外来人员还是有一定排斥的,没有心灵的归属感”,王烨老师说道,“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要你和社会还有联系,你就仍属于社会的一份子”,王烨老师却发现,自己和许多留学生都无法融入法国社会中。

  王烨老师所在的阿尔卑斯大学研究生教育施行导师委员会制,不会给学生分配固定的导师,“我们学校鼓励同学们高度自由和多元的研究方向,南院的完全学分制我们那二十年前就开始实施了,按照不同课程类型选满学分就行,然后论文开题后根据论文选题双选指导老师。”身着不同肤色、来自不同国家、使用着不同语系的留学生们汇聚一处,他们的文化背景迥异,有着不一样的学术和政治立场,“我们一个班里面有来自中国、中国香港、韩国、日本、越南、巴西、俄罗斯、西班牙、美国、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和法国本土的学生,你可以想象沟通有多困难,课间聊天时像联合国开会,有的时候立场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这种多样化的学术氛围反而让同学间的相互沟通变得更加困难,从而难以找到共同的爱好和圈子,无法深入了解对方。

  而学习的重压也让他没有时间参与各种本土化的社交活动,只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入读的是研究型硕士,相当于国内的学硕,相对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而且是全法语教学,这也给学习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挑战,“我们要先配合翻译看懂法语文献,再去整理思考,很多时候还要再去找中文或者英文的对应资料,最后进行综合理解,相同的学习任务最少比法国人要多花三倍时间。传播理论课教授开出了50本的书单,我们根本不可能完成。”

  王烨老师的毕业论文用法语写了两百多页,“毕业季时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了两个月,边翻字典边写,冰箱空了才去超市采购食物和日用品,那段时间有时候一整个星期自己都没开口说话”,终于赶在交稿前一天完成,最后“写完了才发现已经看不懂自己之前写了什么”。

  这些孤独感在背井离乡的环境中无限放大,大年三十的晚上,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王烨老师却还要顶着漫天风雪,前往中餐馆当服务生来赚取微薄的薪水。“每次打完工累到感觉手脚都不是自己的了。”正是这一份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造就了王烨老师日后严格、苛刻的完美主义人格,奉行平等、规范、制度化的工作方式。也使得他能够以一种冷静、审慎、理性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和他人,进而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8.家楼下

9.搬进新家打造的家具


  当然,王烨老师并非不会排解,在欧洲的日子,他利用寒暑假造访了法国的各大城市和旅游景点,也断断续续在巴黎长住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捷克、摩纳哥等国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打工赚的钱大部分都用在了行走的路上。”

  当王烨老师谈起留学法国这个选择的时候,认为虽然规避了国内的竞争和英美高昂的学费,但是饱受了孤独的痛苦和学术的煎熬,“有得必有失,还是要充分了解和规划,选择适合自己性格、兴趣、理想和价值观的深造方式。”

 “我很感激那段在法国的学习时光,那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虽然痛苦和煎熬并存,但是将我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完全彻底抽离出来进行学术淬炼,那种深入灵魂的孤独,给了我真正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自强的信念,我相信现实中很多人终其一生也体会不到这种精神状态。我基本性格和价值观都是在那段时间在那里形成的。”至今回想起来,王烨老师的脸上依然挂着微笑。“现在网上不是很流行MBTI吗,我10年前就测出来是INTJ型,只占全部人的2%。”

10.荷兰阿姆斯特丹风车村

11.与同学在尼斯海岸


03 回国工作——归于现实

  法国学习结束后王烨老师回到了国内,他第一份工作是南方都市报运营中心的研究员。“本科时梦想就是进入南方报社这样的主流媒体,那时学历不够,但是三年后我可以堂堂正正地走进这个大院了。”

  王烨老师如是说道。“当时这个部门是直属管委会的顶层架构,只招研究生”。可工作没过多久现实的困境就将他的热情逐渐瓦解,这份高大上的工作更多地是去做调研、编报表,找资源、谈合作,“和公司白领要做的市场分析比较像,不是新闻传播的一线业务。”

  而且仍然受制于国内下的体制和环境,有些事情并不是只靠专业和知识就能完成的。“按理说研究部门应该严谨客观地维护报社利益,有些项目经过我的专业论证无法开展传播更不要提盈利了,但就因为项目方是领导的关系户,我还要反过来包装它,虽然能理解这种事情见怪不怪,但还是觉得专业的尊严被践踏了。”

  甚至还有王烨老师加班加点做出来的研究报告被抹去名字,署上领导的大名交到高层去邀功请赏,也就是今天流行的职场PUA。有些项目更是要在酒桌上才能推进,王烨老师虽在理性上能理解这是国内的大环境,但是在法国造就的性格让他难以接受这种虚伪而低效的方式,工作加班和酒桌应酬也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最后王烨老师决定终生滴酒不沾。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申请调往南都周刊的采编岗位,“同属于南方报业集团半天就办完了手续,只不过在院里换了一栋楼上班。”在这里,王烨老师进入到了商业传播部,跑财经新闻线。在同行中这是令人羡慕的好岗位,比其他采编平均工资高出三分之一以上。因为这份工作不仅需要做专业的财经和产经报道,还有很多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比如宣传软文,营销策划,品牌传播,定制媒体出版等。恍然间,他突然发现,自己从事的事业已不是纯粹的新闻了,和营销广告、品牌公关混为一谈。

  而当时,王烨老师的理想却是当一名纯粹的新闻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对外部势力介入干扰自己的新闻工作非常反感。“执行中经常会出现身份错乱和规则伦理的冲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让他感到了极强的撕裂感,他试图与新闻业界的前辈交流,那些老记者却说“写什么不是写啊?写出来的不都是按稿费算钱,像你们能帮人家做业务赚的比我们多,还能认识这么多商界精英。我们这么辛苦就是新闻民工啊,你们才是公关大佬。”

  最后,他在自己所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解决自己内心困境的答案。正如布尔迪厄的新闻场域理论所提到的那样,社会不同场域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任何场域中都会形成一套难以撼动的潜规则,完全纯粹的新闻传播工作不存在,大都基于一定的阶级立场和商业目的。王烨老师发现自身被狭隘的理想化专业主义束缚,缺乏了现实中的宏观社会化格局,格局还不够高大。

  “传播应该是满足大部分的传播参与者和受众,推进各种社会利益,而不是传播者的一种自我满足。现在我看来,新闻传播、公关、广告营销的社会功能是殊途同归的,主要是技术和市场层面的区隔。本质上大家都只在做一件事——传播,就是基本的社会沟通功能。”

同时王烨老师也提到,在新媒体时代,传播职能的边界将会愈加弥合,整个业界将会进入“大公关”时代,“所以我选择公关并不是意味着我跨了一个学科,而是代表着我的学科思维更加广泛,也就不存在说我有没有跨学科,我要不要跨学科的说法了。”

  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给无数王烨这种传统媒体人的命运带来了转折,他所在的部门“利益高度集中,实权不断膨胀,在媒体转型的混乱期出现大量灰色地带,难以规范化运作,整个部门被解散重组,陷入剧烈的人事动荡中。”而他顺理成章地放弃了在行业夹缝中获利的工作,来到广州南方学院的公共关系学系重操学术。


04 投身社会——“头顶天,脚踏地”

  对于00同学后的就业求职问题,王烨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职能完备,就业机会较多的时代,年轻人在抛弃不现实的理想化观念之后,更应该尊崇自己的初心,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保持认同。

  而实现初心的过程,应该以基础理论和现实业务为导向;以真实的社会环境为参照;以行业现状作为准绳,通过广泛的社会接触最终寻找到自己能够一生为之奋斗与热爱的目标。

  当然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势必要通过漫长的学习和职场的历练,逐步改变自己实现社会化。所以本科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使其能够应对现实变化,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快速进入各个行业,快速地进行自我完善。不能总是以学生的身份自居,要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个参与到社会进程和行业进步里的人

 “头顶天,脚踏地”这是王烨老师对于同学们的期许,“头顶天是要抬头看远方,带着初心发现社会规律在动态中找寻自我目标。脚踏地是要踏踏实实走好当下的每一步,做好每一个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不要老是去抱怨当下社会,也不要去排斥和惧怕真实的工作环境。”

 在当前不够景气的经济背景下,王烨老师依然呼吁同学们保持对自己能力、对自己专业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信心。“疫情总是会过去的,经济总归要发展的,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就会需要信息传播的职能。社会的大舞台永远有传播工作者的一席之地。”




撰稿 :尹作嘉 邓晓敏

排版  :邓晓敏

采访  : 张晓琦  黄颖诗  邓晓敏

    • 办公地址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
      广州南方学院六号教学楼103室

      友情链接:

    • 联系电话
      020-6178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