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活动 >
内容详情

公管师说 | 专访“互联网+”大赛指导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1-12-02 13:37:00 浏览次数: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于10月15日晚在南昌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2016届毕业生张斌团队在此大赛高校主赛道初创组中凭借“粤空无限供应链——国内领先的进出口商品跨境供应链”项目斩获银奖!大赛过后,我们对项目主创人和指导老师进行了独家专访。本期我们专访了项目的指导老师团队,一起来看看老师们带给我们的获奖经验和体会吧!

陈天祥  院长、教授

Q1:指导老师团队是如何分工配合的呢?大家都做了哪些准备呢?

陈天祥:我主要是负责参赛项目的统筹组织和内外部协调;吕佩安老师主要负责跟政府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联系外部资源专家提供专业的参赛材料和指导,以及撰写和梳理各项内容;刘洪华老师主要是指导主创人员撰写具体的参赛材料;史娜老师负责和学院的指导老师以及学校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同时和吕佩安老师的角色一样需要寻求外部专家团队的支持;蓝云老师主要是负责技术方面,对参赛涉及的数字技术方面进行指导。至于准备工作的话,在比赛前,我们整个团队首先要了解和熟悉整个参赛要求,还有很重要的是要了解“粤空无限供应链”是如何运作的,另外还学习了往年主创团队的参赛材料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经验。

Q2:从您的角度看,咱们此次取得这个好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陈天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团队的协同合作。这次项目实际上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而且时间也很漫长,从今年3月底开始,到10月份才结束。首先,不管是我们的主创团队还是指导老师都是第一次参加互联网+大赛,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在这种情况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和学习工作。例如指导老师要去熟悉企业的运作,主创团队要学习如何把创业的经验提炼成优秀的参赛文本,我们彼此间的磨合持续了很长时间。其次,协调好整个团队的时间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主创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平常都有各自的工作需要完成,很难整合所有人在一起的共同时间,都是利用大家空余时间进行线上或线下的交流研讨。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寻求有经验的外聘专家团队来指导我们,所以三方的协调又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作。尤其是参赛过程中的准备材料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我们的项目经历了校赛、省赛和国赛,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每一次赛事的新规定,要反复的修改和打磨文本。此外,还要考虑疫情的不确定性因素等。

Q3:我们的团队从校赛打到国赛,您认为对主创团队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天祥:我认为对主创团队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锻炼经历。因为能让他们更好地去回顾过去的创业过程,明白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是有所缺失的,最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比如很多专家建议他们未来要往高技术方面发展,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还有很多专家提到往后如何进一步做大企业并且上市,以及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权结构等。而对于我们指导老师来说,更好地理解了业界的运作方式、企业的内部管理、市场的营销、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增加了老师们的实战经验,让老师们更有底气把经验带到课堂上并以此去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Q4:团队和指导老师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配合,您现在可以和他们说点什么吗?

陈天祥:我想对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协调工作。因为很多时候赛事主办方给予的时间很短,需要他们及时地传达相关的参赛信息、条件和要求,也需要他们告诉我们每次参赛的重点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需要校方从政策上、资源上给予支持。因此,如果没有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帮助,我们很难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所以还是再次表示感谢!


吕佩安  处长、副教授

Q1:吕老师您好,从大赛政策、规则导向角度来看,您认为这个项目能够获得国赛银奖的亮点是什么?

吕佩安:此次能够获得国赛银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网+大赛是一个注重成果的竞赛,它非常看重项目具体做了什么,尤其是怎么做出来和能做出多少实际的成绩。换言之,光有构想和方案是不够的,还要看现阶段能够取得的成果。不同组别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总的来说成果一定是非常重要,要能落地、能经得起现实考验。第二,此次项目是比较符合当前整个国家、社会和群众的需求,有非常大的社会价值。表面上看这个项目是跨境电商,但是它对于当下我们不再是一个纯粹只强调出口的大国,进口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如何能在一个价格合理、质优的情况下向全世界采购东西,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更高质量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三,就是商誉。如果公司本身没有一定的商誉,没有一个良好的系统和长期的规划,是不可能得到知名企业的青睐你要跟知名企业做生意,那你就必须要是一个很成熟的体系,且商誉一定是排在第一的。在我看来能够把这个项目支撑起来的、得到评委的青睐、然后一路走到总决赛的成绩,都是实打实地做出来的。

Q2:本次大赛与以往互联网+大赛相比,您认为有哪些不同?

吕佩安:从去年开始,互联网+大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从规则上看,今年多了一个产业赛道,它更注重目前的需求怎么样能够得到满足。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呈现出来,另一方面,也是为企业和实际需求服务。从大赛的发展过程看,它的赛道越来越多,这能够给整个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以实际的思考去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整体来看,这个大赛更多地表明高校不再是象牙塔,不只是基本的科研成就,而是要把社会现实和高校师生紧密地连接在一块。互联网+大赛是我国目前学科竞赛中含金量最高、也是国家最重视的一个比赛,所以它的规则必须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这样它才能够维持它的公信力,因此明年它的规则应该不会有太显著的变化,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的难度肯定是会越来越高。接下来它可能会更加注重实用,在评判上也会更加注重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

Q3:南方学院连续两年在国赛上取得好成绩,说明了南方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是卓有成效的,您能介绍一下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吗?下一步将会有什么新的举措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吕佩安: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坚持一切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我们更在乎的是带动学生个人的整体成长。整体上看,国家的大方向就是“以创促就”,而张斌的想法更积极认为“以创带创”,这启示我们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全人教育为基础的创新创业发展是有意义的。获奖只是一个契机,我们希望借着这个契机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我们学校也会积极地去推动设立创新创业学院,以一个跨专业、跨院系、跨学科的方式,把所有有想法的老师和同学都集结在一个平台上。也期待在校领导和各院系的共同支持下,能够在这个平台上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产生更多的项目,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正向循环。因此,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想法、人才、方案、平台、资源这些东西都汇聚起来,坚持以三全育人为核心和学生成长为中心,发展出富于我们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


刘洪华  老师

Q1:您认为明年参加互联网+大赛在参赛材料准备、项目路演演练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刘洪华:我认为在参赛材料准备上要注意五点。第一,项目的商业逻辑要清晰(特别是市场需求满足、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要阐述清楚);第二,项目的成果呈现尽可能通过数据来呈现;第三,重要的项目成果数据要提供佐证材料证明;第四,在项目整体不存在硬伤的情况下,要挖掘和凸显项目的亮点和创新点;第五,项目的内容呈现视角维度,要和国家战略、国家政策导向保持一致。在项目路演上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内容准备。在内容方面一定要认真梳理,这部分对路演结果的影响超过50%,要用3个关键标准(讲清项目、提炼亮点、让人印象深刻)去衡量一下内容。第二,提前彩排。这个环节对路演结果有30%左右的影响,要关注4个重点(捋顺口语表达,练习时间分配,不断重复直到自信的心理状态)

Q2:对于互联网+大赛,一个非技术类项目,在众多技术类项目脱颖而出,冲出校赛,打进省赛,并直接通过国赛网评进入国赛现场路演,最终获得国赛银奖,您认为获取这个好成绩的关键点是什么?

刘洪华:我认为关键点有两个,第一,集体的智慧。本次大赛我们组建了跨部门、跨专业的指导老师团队,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了此次创业大赛项目的指导。第二,充分的准备。这个项目指导共同从去年年底就开始启动,历时近一年,中间进行多次的现场调研、信息收集、方案制定、亮点提炼、细节打磨、PPT编辑排版、视频制作等工作,正是因为事前的充分准备,才得以取得这个成果。

史娜  副院长

Q1:我们了解到您主要负责成果提炼和项目打磨,您可以具体讲一下如何进行项目打磨的?主要打磨哪些方面?

史娜:在项目打磨中,我们主要是有三个参照。第一个参照是两个对标,分别是“标准”和“标杆”。广东省在历年的互联网+的赛事中一直都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因此有很多学校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一直在向他们学习,以他们的标准和标杆来做参照,这是完成项目最起码的要求。第二个是纯商业的逻辑去打磨作品。互联网+项目虽然由在校大学生或者毕业五年以内的学生在做,但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商业项目,我们要按照商业计划书的标准去撰写整个方案,它不像某个活动策划或设计项目,而是整体的、成型的、已经在实践当中检验过的商业模式计划。第三个参照是愿景目标。我们的参赛团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至少要在去年的水准上有所提升,以冲进国赛并且在国赛中能取得一个好的奖项为目标。

Q2:在项目打磨方面,您是否统计过材料修改的次数、路演的次数、专家指导的次数?在这个方面,对明年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南方学院团队有什么建议?

史娜:我们并没有统计过实际次数,因为可以说是不计其数。首先,在文字表述和格式排版方面,我们基本上是逐字逐句的去改,尤其是每次听完专家的指导都会发现,这句话换一种表述会更好、更精准。其次,要按照商业逻辑修改项目书。这对于很多老师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部分老师属于学院派,对于这种商务实践还是缺乏一定经验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邀请了很多外部专家,他们每指导完一轮,我们就会去做一轮的修改,这个修改就是全方位的,甚至有几次都是颠覆式的,我们等于打乱了重新去做。对明年参加互联网+大赛的南方学院团队我的建议有三点。第一,要有一个好的团队;第二,团队内部要有一个明确、有效的分工;第三,整合能力,比如专家资源、政策资源和前期的校友资源等

蓝云  特评教授

Q1:我们在此次大赛当中获得银奖,您作为参与者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或认识?

蓝云:张斌团队此次获奖,他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他参与国家的创新创业项目,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我们的优秀校友代表,他们创新探索的实践案例一定程度上反哺了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对此次比赛的认识,有以下几点,第一,互联网+大赛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了指导。我们能够在此次国赛中获奖,是非常不容易的。第二,互联网+大赛的竞争是非常激烈,面向的是来自世界各地优秀学生。但也正是因为竞争激烈,暴露出我们自身的不足,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如在技术和科技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第三,此次获奖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去大力的宣传。我们这个项目所依附的企业,它的自身实力非常强。从张斌和其他选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力量与自信,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第四,教学相长。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大多都是学院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学习方面我们是他们的老师,但当他们毕业后走入社会,他们在这种实际运用和现实需求方面,反过来是我们的老师。

Q2:我们知道您出版过两本新技术专著——《从1到π》和《链能》,您觉得对在校生而言,如何更好地学习好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知识,并将之应用到未来可能的创业实践之中?

蓝云:现在的国家层面强调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张斌的团队就是数字经济的一个典型应用,通过这个数字平台推进供应链和物品的流通,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多方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数字经济的典型的事例。我的书主要是探索广东的新技术在数字领域的应用,正是因为参与到这次比赛跟张斌团队的交流,数字经济的章节,会着重体现互联网+大赛和张斌团队,这对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有一个宏观性方面有启发。

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有四点建议。第一个建议是一定要静心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知道大数据和区块链的底层理论基础,共享人类的文明成果。这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踏实了,高楼万丈才能平地起。第二个建议就是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多去学习一些案例。我们南方学院是应用型大学,我们要多看看人家是怎么样走过来的,多去关注他们的创业的艰辛过程。第三个建议是一定要有一个拔尖的点,即自己擅长的事情。当我们有好的基础,我又了解到大家在做什么的时候,把这些方面聚焦形成自己的一个特点,也就是“T字型人才”。第四个建议就是要耐得住寂寞,既要有那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气概,也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你不要浪费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是你这辈子活的时候最年轻的一天,人生就是要奋斗,要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另一方面,不要太焦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反正东方不亮西方亮,不要急于求成,要容忍失败、接受失败。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排版:张晓琦

责编:刘晓翠




    • 办公地址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
      广州南方学院六号教学楼103室

      友情链接:

    • 联系电话
      020-61787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