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业建设 > 教师风采 > 学术活动 > 正文

聚焦公管教育与数智化改革:我院教师应邀出席第三届中国应用型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发展论坛,作主题报告并开展院际调研

来源: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25-11-05 23:23:38 作者: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点击:

活动前言

近日,第三届中国应用型高校公共管理教育发展论坛暨人工智能应用与管理类专业数智化教学改革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我院院长陈天祥教授率队参会,与会成员包括行政管理系专业负责人刘云东、系主任王政,文化产业管理系专业负责人周先捷、系主任潘晓蝶,以及骨干教师刘佳杜俊荣马倩颖华磊黄帝威黄宁刘洪华孟亚丽邵苏南张粤莲周璟芳曹润婷等核心教学力量。

会前,我院团队专程赴福建江夏学院公共事务学院开展专题调研。双方围绕数智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资源共建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参会研讨奠定了实践基础。

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讨内容涵盖教学体系重构、大模型融合与数智化教学改革成果分享,与我院管理类专业数智化建设方向高度契合。我院教学团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同交流,深入探讨数智时代公共管理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

本次论坛议程丰富,设主论坛及多个分议题研讨。主论坛聚焦“融合与创新”主题,福建江夏学院校长魏远竹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孙涛教授、兰州大学何文盛教授、广州南方学院院长陈天祥教授、厦门大学卓越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尚虎平教授等多位国内公共管理领域的知名学者分享了他们的前沿思考与研究成果。

陈天祥:应用型高校公共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在本次论坛中,陈天祥教授系统剖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在数智化背景下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经验。他指出,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仍面临顶层设计不清与师资结构滞后的双重瓶颈。一方面,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与其评估指标与传统学术型本科区分度不足,尚未形成清晰的差异化路径;另一方面,“双师型”队伍建设尚未完全落地,教师赴企业挂职存在制度障碍,业界专家入校授课也受制于资质门槛,制约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效。

为破解上述困境,陈天祥教授结合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的实践探索,提出以“三个抓手”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质性突破:

一抓产业融合,深化产业学院建设。公共管理学院重点建设了粤空数字化传播与运营产业学院与现代猎头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业务与项目引入校园,学生常态化接受企业导师指导,真正实现“在实干中学习”。

二抓课程共建,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订单班、定制班等模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教学团队,实现双师协同授课,促进理论知识与行业经验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与创新能力。

三抓基层联动,拓展政社协同实践场域。积极对接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治理组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与实践,在真实场景中培养学生的公共治理能力,推动理论知识向公共服务的有效转化。

他强调,应用型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不能被动等待完美方案,而应该主动探索、大胆突破,在制度革新与模式创新中“闯出一条路”。广州南方学院正以数智化赋能为牵引,聚焦产业融合、课程共建与基层联动三大抓手,逐步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为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闯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会议同步设置两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数智赋能,融合创新:应用型本科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和“AI赋能,跨界融合:数智时代的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新路径”开展研讨。

刘佳 :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

粤空数字化传播与运营产业学院为例

刘佳副教授在分享中介绍了粤空数字化传播与运营产业学院的建设经验。她指出,为满足数智化时代的人才新需求,粤空产业学院确立了“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建设目标,致力于培养数字化传播与运营管理人才,并特别强调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与师生双向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在建设过程中,粤空产业学院通过校企融合式机构设置,构建了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体系。依托项目驱动与竞赛孵化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数据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学业成绩、目标达成度、国家级竞赛获奖及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普通班,充分验证了产教深度融合路径的实效性与前瞻性。该学院已获评“广东省省级现代产业学院”,期望其成功实践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杜俊荣:管理类专业智能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基于

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评价的的调查

杜俊荣副教授强调,面对数智化治理时代政策、技术与教育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应用型高校亟需对现有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系统性评估,并以此为基础推进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性优化与调整。通过对比传统公共管理课程与数智化方向课程的差异,他从学生发展本位出发,提出三点思考:一是坚持以社会与行业需求为导向;二是构建系统化、模块化的数智方法课程体系,深化跨学科融合,突出学生的数智化思维训练;三是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他强调,唯有推动课程体系的结构性改革与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才能有效回应数智时代对公共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

马倩颖 :信息搜索行为对人工智能信任的影响——在线错误信息担忧的调节作用

马倩颖老师以媒介效果理论与信息寻求行为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信息搜索—风险感知—AI信任”的综合解释框架。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媒体渠道中的信息搜索行为如何影响公众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并检验了在线错误信息担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公众对信息真实性及平台可信度的认知,是影响其对AI技术信任形成的关键心理因素,系统揭示了人工智能信任形成过程中的媒介化路径与内在认知机制。这一成果不仅拓展了AI信任研究的媒介传播视角,也进一步深化了信息寻求行为理论在新技术环境下的应用价值与解释边界。

刘云东:总结点评

刘云东副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数智化转型正深刻重塑公共管理教育的格局,应用型高校必须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AI+教育正全领域推进,并呈现出明确的问题导向特征,为创新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第二,应着力平衡技术与人文价值。在利用AI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也需防范潜在的技术风险。在推动全场景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育人本质,强化公共精神、人文关怀与数字伦理,注重认知重塑与价值引导;第三,应坚持理论与应用并重。一方面,持续夯实理论基础,加强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注重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AI融合实践方案,推动人工智能与公共管理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展望未来,公共管理研究应坚守公共性,深化长效机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积极应对技术变革对学科发展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本次论坛为全国应用型高校公共管理教育搭建了重要交流平台,紧扣国家数字战略与教育现代化需求,聚焦人工智能与管理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推进数智化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与实践参考。

来源|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六号教学楼104室

邮编: 510970

电话:020-61787344

邮编: ggglx@n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