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作为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空间形态,既承载着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多元文化的交融活力,又因产权复杂、设施滞后、管理多元等治理难题成为城市精细化发展的关键突破口;而实地调研正是穿透其复杂表象、解锁发展密码的关键钥匙。为帮助同学们深入掌握这一领域的研究方法与调研技能,2025年10月22日下午三点,一场聚焦城中村研究的专题讲座在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拉开帷幕。
本次会议由行政管理专业系主任刘云东副教授主持,华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二级教授蓝宇蕴主讲,广州南方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杜俊荣副教授、鄢博博士共同参会,携手为同学们开启专业学习的新征程。

活动伊始,行政管理专业负责人刘云东老师向现场师生隆重介绍了主讲嘉宾——蓝宇蕴教授。本场讲座中,蓝宇蕴教授以“城中村的社区特征及其治理研究”为主题,采用案例剖析与理论拆解相结合的方式,带领现场师生解码城中村独特的社会结构与治理密码,为同学们在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面提供指导,并重点推荐实地调研方法。蓝教授将运用案例教学法逐层剖解问题,这不仅是对教师在研究方法教学中的一次重要指导,也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与应用社会调查方法,推动实地调研实践的深入开展。
01 解析城中村特征及治理密码

在热烈的掌声中,蓝宇蕴教授登台开讲,以“城中村的社区特征及其治理研究”为核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先解析城中村的概念本质与独特类型,再深挖其形成发展的关键动因,最后聚焦治理路径的现实探索,系统呈现这一特殊城市形态的全景分析与解题思路。
她首先明确,城中村并非 “城市里的村庄”,而是由传统村落演化、地理空间纳入城市建设区、经济社会关系逐步融入城市的特殊社区,属城市六大社区类型之一。按城市化程度,城中村可分为成熟型、半成熟型与发育初期三类,其中以广州天河区为代表的成熟型城中村(完全被城市包围、无农地、以出租屋经济为主)是重点。这类城中村兼具城乡混合、转型、流动人口聚居三重属性,外来人口占主导。她还指出,城中村的形成与城乡二元制度的历史遗产、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推力、村社组织的博弈能力密切相关。
随后,蓝教授用案例拆解城中村社会结构的矛盾:人口结构上,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二元割裂,广州新塘城中村事件是典型;权力结构上,治理权被本土居民垄断,呈类家族制特征,华西村、广州棠涌公园案例体现资源分配偏向性;经济结构依赖租赁经济,广州石牌村案例既显模式稳定,也暴露就业难题;空间结构因逐利出现非理性布局,长沙自建房坍塌事件敲响警钟;文化结构上,传统与现代文化碰撞,形成混杂生态。
最后,她通过多个案例提出 “柔性破局” 治理思路:珠村南社区以 “乞巧文化” 联结新居民,龙穴社区借传统凝聚居民,金沙社区靠口述史传承记忆,松柏岗社区建 “以外管外” 机制。这些实践证明,柔性方式能化解对立、促进融合,为城中村治理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提供经验。
02 探区域异质性,练调研实操力
讲座后半程提问环节,师生围绕“区域城中村差异”“调研技巧”“治理难点”踊跃提问,蓝宇蕴教授逐一解答。她指出,北京因行政力强限制村民建房高度、上海靠资本主导改造,而广州因“行政力弱+村集体力量强”形成大规模城中村;调研时原住民需“熟人引路”,外来人口可在生活场景直接访谈,撤村改制公司档案室是重要数据来源;治理最大难题是权力垄断致资源分配不公、外来人口融入难,改造还面临投入大、利益博弈复杂问题,广州部分城中村“拆了又装”便源于此。这些解答为在场师生深入理解城中村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思路与参考。

03 结语
提问环节结束后,刘云东老师再次登台发表总结。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7%,正从‘外延扩张’进入‘内部消化’阶段,城中村改造与治理是公共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蓝教授的分享不仅让我们清晰认识了城中村的特征与矛盾,更启发我们思考:如何让这座‘都市里的村庄’真正融入城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刘老师还推荐了一本关于城中村的书——《都市里的村庄》,鼓励师生们“走进城中村、研究城中村,以城中村为镜,读懂中国城市化的过去与未来。最后,刘云东老师代表学院再次感谢蓝教授的精彩分享。

至此,城中村的特征和治理,以及实地调研的方法和技巧讲座在师生们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本次讲座通过系统化的认知构建、结构化的矛盾拆解与务实的治理案例分享,为同学们勾勒出清晰的城中村研究与治理路径图,也提供了非常多有价值的视角和有意义的启发。愿同学们以此次分享为起点,深入田野、扎根实践,在解读“都市里的村庄”密码中,读懂中国城市化的深层逻辑,为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贡献思考与力量。
来源|公行视界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