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发展 > 学子风采 > 正文

第八届“新时代·南苑风”公管活动月系列活动之十:《传统、传承、传播、创新中的文化与族群》校级公开课

来源:文州州工作室 时间:2025-10-25 23:45:38 作者:文州洲工作室学术部 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点击:

传统、传承、传播、创新中的文化与族群

校级公开课

前言

在全球化浪潮与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文化形态、族群关系与劳动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迁。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由文州洲工作室与广州南方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共同协办,公共管理学院成功举办了以“传统、传承、传播、创新中的文化与族群”为主题的四场系列学术讲座。

讲座特邀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黎熙元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新客家山歌代言人”陈菊芬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讲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林丹老师,以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姬广绪副教授联袂主讲。四位学者从多元学科视角切入,精彩的论述为我们勾勒出时代变革背后的复杂图景,激发在座师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的深度思考。

第一讲 理解线上新业态及其劳动

黎熙元老师聚焦互联网时代的线上新业态,提出核心观点:互联网并非传统技术的简单替代,而是颠覆性变革,它催生出线下与线上“两个并行世界”,彻底重塑了人类生活与劳动新形态,且线上新业态集中在文化产业与个人服务产业,这一集中性深刻反映出现代消费文化对青年群体行为模式、职业选择与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

她将线上新职业归纳为四大类:一是AI、短视频等全新产业岗位;二是线上脱口秀、短剧等新需求催生的职业;三是线上陪聊、宠物寄养等旧需求借助新渠道实现的职业;四是社交互动中衍生的情绪价值服务等新形态职业。这些职业打破地域限制,由供需双方共同决定市场,还呈现出差异化需求凸显、无传统生产组织、社交与交易融合等特征,同时推动“产销者”(兼具生产与消费属性)、“玩劳动”(劳动与娱乐合一)等新趋势,让零工经济和自雇劳动大量增加。

结合马克思劳动理论与相关研究,黎老师进一步分析:线上劳动的优势与风险相伴相生。一方面,劳动者的工作自主性显著增加,能自主决定劳动时间、形式与内容;但另一方面,无地域、无边界的线上环境让劳动者间的互相竞争程度大幅加剧,呈现高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等特点。

黎老师指出新一代劳动者追求劳动自主性与娱乐性,渴望逃离传统生产组织控制,而线上劳动的核心矛盾,正是自主性提升的同时,竞争与不确定性、剥削与异化也随之加剧。她总结,线上劳动并不能逃脱剥削和异化;只有当线上活动完全摆脱异化劳动,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文化实践。

第二讲  千年客韵:从大山走向海洋的客家山歌

陈菊芬老师以千年客韵为题,先介绍了客家山歌的精髓,具有高度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特点,后以寻根篇、问道篇、美学篇、创新篇四个篇章为基,总结出客家人是主要聚居于南方地区的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支系,随即通过客家山歌视频,为师生呈现了客家山歌背后蕴藏的价值和文化风情,展现了客家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在美学篇中,更是着墨于有着难得可贵的高尚品质客家妇女,她们推动着整个客家族群的发展,随之演变的客家情歌更是历久弥新,独具特色。

在创新篇中,陈老师为我们探究客家山歌文化如何创新传承和客家山歌文化对世界音乐的影响做了详细的介绍,以一首采用吆喝,踢踏舞,摇滚乐等多种形式融合的客家山歌《桃花开来李花开》,来说明采用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结合,会让歌曲更具节奏感和时尚感,更适合年轻人且符合时代发展。

客家音乐在融合世界音乐的形势中不断创新,在接纳世界音乐的同时也在不断将自身优秀的客家文化传播到世界,融入世界音乐的发展。最后陈老师言传身教,带领全体师生合唱客家山歌,在愉快的气氛下做最后总结:客家山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源远流长,不仅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将优秀的客家文化底蕴辐射到世界音乐之林,搭建起中华文化连接世界文化的桥梁。

第三讲  日常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的跨国生活与族群关系

在流动的世界当中、多元的社会里,不同族群、文化、语言背景的人是如何交往的?“外来者”是否终将需要、以及总能融入到“主流”社会当中,还是说他们能够保持文化差异?频繁的跨国往来将有助于还是阻碍融入呢?

林丹老师以广州的非洲商人群体为案例,探讨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族群如何在日常中交往与共处。她特别提出了“日常多元文化主义”这一理论视角,用以理解中国语境下的跨文化互动。与传统“同化”或“融合”模型不同,“日常多元文化主义”不预设外来群体必须融入所谓“主流”,也不依赖国家层面的多元文化政策。它关注的是普通人在市场、社区、商铺等日常场景中自发的、情境化的交往实践。这种互动具有高度的弹性和实用性,关系可能随着具体情境而在“摩擦”与“协作”之间迅速切换,而非固定不变。

随后林丹老师也借助“跨国主义”理论指出许多非洲商人并非单向融入中国,而是处于一种“跨域生活”状态,频繁往返于中外之间。这种流动性与广州作为“世界工厂”节点的“低端全球化”贸易生态密切相关。

在流动的世界中,族群交往不再遵循单一的“同化”或“隔离”路径,而是呈现出多样、动态、情境化的特征。理解这一复杂性,是我们走向更加包容社会的重要一步。

第四讲  互联网时代名族文化展演的空间转换与传承创新

姬广绪老师便结合跨学科研究背景点明本次主题,即通过关注互联网时代民族文化展演的空间转换和传承创新,来观察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发生的特征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理论讨论新方向。

在数字时代,人类生活逐渐离不开数字化手段,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交互动等都已经转移到线上。这种转变带来了新的现象,在互联网上人们通过社交媒体各种图像和媒介景观交往。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面对面交流转变为通过景观化媒介与社会打交道,并且民族文化也开始被景观化,进而为产业化提供了可能。

而在数字化技术进入乡村后,导致传统村落的特色和公共空间被压缩,村民选择在家里通过手机观看短视频,传统活动如戏曲表演等观众人数锐减,进而使得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空间。但另一方面,短视频平台利用其低门槛、可接近性和算法授权等技术优势,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平台上迅速传播,观看量呈指数级增长,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普惠式传播,即使是非常小规模的非遗文化也能获得同等重要的曝光机会,从而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姬老师以陈力宝(快手上的知名唢呐演奏者)为例,其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精湛技艺,在平台上吸引了大量粉丝。他不仅在线上展示了唢呐文化,还利用平台优势开设直播课程和录播课程,降低了学习门槛,吸引了跨年龄、跨地域的学员群体。这种线上教学模式不仅传播了唢呐文化,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商品化变现,解决了非遗传承的动力瓶颈问题,为非遗项目的现代价值找到了新的体现方式。

最后,姬老师指出互联网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承需在技术赋能与文化本真性间寻求平衡,强调文化持有者需适应数字化时代,重塑传统文化现代意义,在保护文化特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讲座互动

为促进深度交流,每场讲座末尾都安排了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主动提问,与老师们面对面进行沟通探讨。老师们以专业态度细致解惑、倾囊相授,让每一个问题都得到严谨回应,帮助学生推动知识理解向更深层次迈进。

END

此次讲座从不同维度为同学们展现了时代变革中的文化传承、族群互动与劳动发展。这些探索与思考,也为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推动社会包容与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至此,本次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来源|文州州工作室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大道882号广州南方学院六号教学楼104室

邮编: 510970

电话:020-61787344

邮编: ggglx@nfu.edu.cn